3月26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现场,vivo执行副总裁、首席运营官、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演讲时表示,近日vivo已经成立“vivo机器人实验室”,正式进军机器人行业。
在AI大模型浪潮下,智能终端产业正迎来一系列新机会,AI眼镜、智能机器人、智能汽车等,都是当下备受关注的新应用场景。虽然这些行业此前已经发展多年,但倘若不是大模型带来的泛化技术提升并实现“智能涌现”,这些终端可能不会那么快迎来发展加速期。
虽然目前vivo最为大众知晓的是手机业务,但手机与机器人产业之间实则有极强业务关联性,甚至基于多年来在手机端的研发设计经验以及供应链积累,将能力复刻落地到机器人行业,反而会让vivo更具备竞争优势。
那么vivo进入机器人市场,到底有几分底气?
从手机到机器人:业务连贯延伸
手机作为近二十年来重要的人机交互入口,如今已经成为前沿科技一种高度集成化的落脚。
伴随通信技术和计算处理技术发展,如今的手机早已脱离最早的通话功能,逐渐加入音视频播放、网页浏览、移动支付、短视频等功能,由此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。
在大模型能力加持下,未来手机也将成为人类的“智能助理”,持续深入参与到人类的生活场景中,甚至能够帮助人类解决一些数字世界中高频但相对简单的问题。
而vivo对进入机器人市场的定义为聚焦消费级市场,覆盖个人和家庭场景推出产品。未来愿景是将机器人应用在家庭服务、养老、医疗健康、教育等多个领域,“既能干好活,还能很懂你”。
从这个角度看,其手机与机器人业务未来能提供的价值具备高度一致性:二者无论从产业链还是功能定位来说,属于智能终端在物理世界的连贯延伸。手机承载了个人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偏好,个人和家庭机器人则辅助完成相对复杂、需要从物理世界推进的工作。
智能化深水区:打造多端生态壁垒
这也显示出,进入AI时代,单一硬件智能化快速演进过程中,“群体”智能也在暗流涌动。
在中短期的未来,手机依然是人们智能生活的重要中枢,但围绕手机产生更大范围连接的多类型智能终端,将与手机一并构成未来智慧生活的关键。
vivo进入机器人行业,是聚焦孵化机器人的“大脑”和“眼睛”,不做全身硬件,让机器人可以“看得懂场景,听得懂需求,给得了回应”。
拆分来看,“大脑”无疑是指AI大模型,“眼睛”则可以涵盖各类传感器、摄像头、眼镜——这些恰恰是vivo在30年发展过程中持续沉淀的能力。
由此,手机+MR设备+个人/家用机器人形成的生态壁垒,可以持续完善vivo在打造产品通路过程中的“硬件-数据-场景”正向闭环,构建多终端的生态集群,更好拥抱AI大时代。更遑论此前已经累积的产业链能力、供应链标准,可以进一步赋能vivo打造软硬件生态的全过程,且做到成本可控。
在AI大模型与硬件创新双轮驱动下,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融合已不可逆。
下一篇:没有了